襄阳蹋铜蹄歌
沈约〔南北朝〕
分手桃林岸,送别岘山头。
若欲寄音信,汉水向东流。
译文及注释
译文
在桃林岸边与你分手,在岘山山头为你送别。
若想寄来音信,请记住:汉水流向东方,那是我离去的方向。
注释
岘山:山名。
简析
此诗以白描手法写离别场景,“桃林岸”“岘山头” 点明具体地点,画面感鲜明,既见送别之真切,亦含故土眷恋;后两句借 “汉水东流” 收束,既以流水方向暗喻行人去路,又赋予音信传递以地理依托,更让思念随水势延绵无尽。全诗不事雕琢,却于质朴语言中见依依别情,以景结情,余韵悠然,尽显离别诗的含蓄深婉。
沈约
沈约(441~513年),字休文,汉族,吴兴武康(今浙江湖州德清)人,南朝史学家、文学家。出身于门阀士族家庭,历史上有所谓“江东之豪,莫强周、沈”的说法,家族社会地位显赫。祖父沈林子,宋征虏将军。父亲沈璞,宋淮南太守,于元嘉末年被诛。沈约孤贫流离,笃志好学,博通群籍,擅长诗文。历仕宋、齐、梁三朝。在宋仕记室参军、尚书度支郎。著有《晋书》、《宋书》、《齐纪》、《高祖纪》、《迩言》、《谥例》、《宋文章志》,并撰《四声谱》。作品除《宋书》外,多已亡佚。 369篇诗文 118条名句
谢安赴宴
世说新语〔南北朝〕
桓公伏甲设馔,广延朝士,因此欲诛谢安、王坦之。王甚遽,问谢曰:“当作何计?”谢神意不变,谓王曰:“晋阼存亡,在此一行。”相与俱前。王之恐状,转见于色;谢之宽容愈表于貌。望阶趋席,方作洛生咏,讽“浩浩洪流”,桓惮其旷远,乃趣解兵。王、谢旧齐名,于此始判优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