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泜水》是一首五言古诗。诗人写了不少咏史诗,从这些诗中可以看出郑板桥对于历史有自己独到的见解。此诗从泜水入笔,叙述韩信击破赵井陉,斩陈馀泜水上这一段历史故事。前六句写景,中间两句承上启下,引出下文的议论;后面八句表达诗人的看法,惋惜两个生死之交的朋友最后反目成仇。全诗语言流畅,质朴自然。
据史记《淮阴侯列传》,刘邦命韩信与张耳领兵数万,东下井陉击赵,赵王歇与成安君陈馀聚兵井陉口拒守。韩信背水列阵,诱赵兵全部出击,另发二千轻骑视赵营空虚,尽拔赵帜立汉赤帜,赵兵乱,遂败。陈馀被斩于泜上,赵王歇亦被擒杀。初,赵广武君李左车曾建议出奇兵偷袭汉军辎重,但陈馀不听,遂使韩信计谋得以实现。《淮阴侯列传》载,汉军破赵之后,“信乃令军中毋杀广武君,有能生得者,购千金。于是有缚广武君而致戏下者,信乃解其缚,东乡坐,西乡对,师事之。”“张耳、陈馀皆魏大梁人,初结生死交,后破裂。张耳归刘邦,陈馀辅佐赵王歇。”详见《张耳陈馀列传》。
参考资料:完善
予再莅吴将四载,欲访姑苏如未果。丙子五月廿四日,雨后,自胥江泛舟出日晖桥,观农夫插莳,妇子满田塍,泥滓被体,桔槔与歌声相答,其劳苦殊甚。
迤逦过横塘,群峰翠色欲滴。未至木渎二里许,由别港过两小桥,遂抵如下。山高尚不敌虎丘,望之又一荒阜耳。舍舟乘竹舆,缘山麓而东,稍见村落,竹树森蔚,稻畦相错如乡。山腰小赤壁,水石颇幽,仿佛虎丘剑池。夹道稚松丛棘,薝葡点缀其间如残雪,香气扑鼻。时正午,赤日炎歊,从者皆喘汗。予兴愈豪,褰衣贾勇如猿踏而上。陟其巅,黄沙平衍,南北十馀丈,阔数丈,相会即胥台故址也,颇讶不逮所闻。吾友汪钝翁《记》称:“方石中穿,传为吴王用以竿旌者”。又“矮松寿藤,类一二百年物”。今皆无有。独见震泽掀夭陷日,七十二峰出没于晴云皛淼中。环望穹窿、灵岩、尧峰诸山一一献奇于台之左右。而霸业销沉,美人黄土欲问夫差之遗迹,而山中无人能言之者,不禁三叹。
从山北下,抵留云庵。庵小,有泉石,僧贫而无世法酌泉烹茗以进。山中方采杨梅,买得一筐,众皆饱啖,仍携其馀返舟中。时已薄暮,饭罢,乘风容与而归。
待行者,幼子筠、孙韦金、外孙侯晸。六日前,子至方应该北上,不得与同游。赋诗纪事,怅然者久之。